1675年,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提出:“如果我看得更远,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名言经常被用来象征科学进步。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建立在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和工作的基础上。随着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思想得以提炼,新工艺和设备不断被开发出来以便对科学进行更详细和精确的工程研究。例如在电子行业,1971年,英特尔发布了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其中包含2250个晶体管。到2020年,苹果发布了一款芯片“M1”,包含160亿个晶体管。由此可见,研发方面的巨大投资和科学理论方面的重大进步,使得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得以迅速发展。
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管理效能,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科研主体创新活力。
科学研究是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驱动力。经合组织发现,研发支出增加1% 将提高经济生产力0.4%。
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数学等基础学科仍是最薄弱的环节,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顶尖人才和团队匮乏,评价激励制度亟待完善,企业重视不够,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